倪和军,1972年生。别署逸墨堂主人,山东泰安岱岳区人。师从刘宝纯先生、王友谊先生。现为泰山学院研究馆员,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,西泠印社社员,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,山东省书协主席团委员、篆书委员会主任,山东印社理事、副秘书长,山东省书协王羲之书法院副院长,山东书法院研究员,泰安市书协副主席,泰山书法院副院长,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导师,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导师。
作品数十次参加全国性书法展览并有获奖,如荣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、第二届全国篆书作品展优秀奖、全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优秀奖、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优秀提名奖等。出版《中国篆刻百家·倪和军卷》《印坛点将·倪和军》《倪和军书法作品集》《倪和军小篆千字文》《山东省1970年代书法家九人作品集·倪和军卷》。
文/靳永
和军兄生长于泰山脚下,观山悟道,仁智双修。他早以篆刻擅名,彼时又刚刚以篆书获得中国书法“兰亭奖”的一等奖,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、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时候。但他一如其旧,平和谦退、守中抱一,讷讷若不能言,荡荡若无所为。和军兄的风格,与时下很多写字朋友高谈阔论、眼高过顶恰恰相反。庄子说,“卮言日出,和之以天倪。”不管是小言詹詹还是大言炎炎,不如一默。他的为人,实获我心。这首俚语的尾句,是地地道道的写实。
和军兄于书兼擅诸体,但以篆书最为名家。我个人的浅见,他篆书艺术的长处不在“创新”,而在“守旧”。历来各种艺术门类和流派,无不以创新相标榜,以求新为旨归。这原本是不错的。但艺术的创新,是在“守旧”的基础上再往前迈进的。创新的前提,是“知旧”,我们要了解前贤曾经创造过什么;创新的基础,是“能旧”,我们要把前贤的本领学到手。有了“知旧”这个前提,创新就有正确的方向;有了“能旧”这个基础,创新就有能力的保障。艺术的创新,是马蹄式前进。聪明而富才华的艺术家,能在前贤的基础上往前走哪怕一小步,也足以不朽了。蒋维崧先生九十岁时举办书法展,我协助他挑选作品。蒋先生指着自己的一幅字说:你看,我的字不知道怎么写成这种风格了。这引起我很深的思考,就是:艺术的创新是水到渠成的事,不能预设一种“新”去“创”。蒋维崧先生也曾经感慨,八十岁以前,虽然非常努力了,但总觉得写不过清人。笔力不及黄牧甫,胆力不及吴昌硕。八十岁以后,才觉得有了自信,稍稍比前人进步了一些。以蒋先生的才智和用功,黾勉于此道垂八十年,尚有如此感叹。我们年轻朋友,初学染翰,侈言创新,似乎是远远不够的。陶渊明诗云,量力守故辙。在学习书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,严守古人法度和轨辙,是非常必要的。
和军兄当然知道创新的重要,也不缺少创新的能力,但他更深知尊重传统、汲取营养的重要性。他的笔下,熔铸秦汉、驱策元清,无不逼肖。读者试看此集中所刊布的作品,或取法秦之玉箸,或取意汉之篆额,或宗邓石如、或仿钱十兰,有赵之谦脚手、有黄牧甫遗则。他取法范围之广、临池功力之深,在同辈的书家里,都是不多见的。这就是和军兄“守旧”之处——他深入篆书经典作品和经典书家的堂奥,取精用弘、探骊得珠。从这些作品来看,和军兄又表现出了创新的欲望。他在章法和墨法的探索上,付出了艰辛的努力。清代的以篆书名家者,极少有人在墨法上求新求变。和军兄大胆尝试用宿墨、涨墨调节篆书用笔和章法的单一,以期作品更为古雅厚重。当然,有些探索还未必成熟,有些尝试也未必适合篆书的体性。毕竟,他在创新的路上走出了难能而可贵的一步。
小篆 清 · 王文治诗《论书绝句》
释文:墨池笔冢任纷纷,参透书禅未易论。
细取孙公书谱读,方知渠是过来人。
和军兄年逾不惑,艺术语言逐渐成熟,艺术理念渐趋明确。他赋性厚重,每好为深沉之思。可以想见,假以时日,养根俟实,加膏希光,其能成就者,真是不可限量。齐鲁之间,列嶂奔驰,而泰山巍巍然为众山之首;岱庙之中,宝刻琳琅,而片石赫赫焉为篆书之宗。和军兄栖止其下,游卧其中,仰观岱宗,俯察片石,其胸中蓄积,虽不问,可知也。
“鼎甲·古文字艺术创作研修班”“汇报成果展,我选的临摹创作是《泰山刻石》为范本。《泰山刻石》是泰山最早的刻石。是秦统一六国后,秦始皇出巡到泰山封禅时,群臣为记其丰功伟绩,秦相李斯撰文书丹而刻此石。《泰山刻石》用笔精美,平稳流转,骨肉匀称,含蓄委婉,气魄宏大,简捷明快。与先秦书法相比,秦小篆行笔粗细大体相同,横平竖直,转折处极为流利飘逸,无生硬之笔。藏头护尾,笔笔精细,一丝不苟,如锥画沙,委婉含蓄中自有骨力丰沛之气。横势稳健,纵势豪逸,简练明快,宏伟壮观。虽法度严谨,但不失威严雄奇之神采,山岳庙堂之气象。以强劲平稳之骨力,时出飞动流走之生机,恰如唐代张怀瓘在《书断》中所说的“画如铁石,字若飞动”,“其势飞腾,其形端俨”,“作楷书之祖,为不易之法”等评论。结体整齐划一,力求平正对称,横密纵疏,端庄雄伟,隐隐然又有秀丽之气。总之,秦统一天下,作了一系列的统一,其书同文,使秦小篆字形结构也同样具备了统一性,统一的笔法、统一的字形、统一的空间等。所以在临《泰山刻石》时就是要把这种统一的美表现出来。
小篆 选临《泰山刻石》
根据临摹所得,进行了创作。在创作过程中,我选择了泰山有名的一首唐诗《望岳》,其章法布局为中堂,中堂可表现出一种正大气象。其字形结构,完全根据所临法帖的字体规律,使其字形体态修长婉转、上紧下松、平稳端严、雍容安雅、极力表现出字形的统一性。其笔法保持临摹所得统一性的基础上,做了一些变化,即有圆起方起和隶书笔意的融合,在行笔过程中增加了一些微妙的粗细变化,尽量表现出笔法在变化中的和谐统一。在用墨用纸上,我选了檀皮生宣和纯油烟墨与宿墨的使用方法,这样写出的线条与墨气墨色的变化丰富了起来,按照笔顺的顺序排列使墨色显现出来,有浓厚枯润的交替出现。总之,我的创作即想保持《泰山刻石》秦篆的风格,体现出秦篆的正大气象,又想展现出秦篆统一中的变化之美。
不足之处和不合理之处还是不能避免,借此机会,祈求书界师友不吝赐教,使我的临摹与创作更进一步,有所提高。
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。 联系电话:010-88512503 邮箱:bytsy@qq.com
版权所有:守望汉字联盟 2022-2025 京ICP备2001002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