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庆伟 || 元态品咂:学自有元 书继后昆——俞和行书《临定武兰亭序卷》赏读
来源:中国艺术报
|
作者:曲庆伟
|
发布时间: 2021-03-03
|
469 次浏览
|
分享到:
“赵派”书家群中,俞和的行草书逼似其师。有好事者,每以其书改款后以充赵书,可达乱真的程度。俞和(1307—1382),字子中,号紫芝生,元代桐江(今浙江桐庐)人。寓居杭州,隐居不仕。早年曾学于赵孟頫,其墓志铭中有这样的记载:“少时得见赵文敏公用笔之法,极力攻书,书日益有名,篆、楷、行、草各臻其妙。”其30岁上下时,书名已远播四方,为当时胜流推重。
一位书家功力到底如何,其秘全在临池之功。入古的深浅,读其临书作品最易显现,这也是我对俞和《临定武兰亭序卷》产生兴趣的原因。此帖为俞和临宋拓《定武兰亭》。《定武兰亭》据说为唐欧阳询的临本刻石,刻石在北宋时流落于定州,当时称义武军,后避宋太宗讳,改定武军,故名。苏轼曾说:“兰亭茧纸入昭陵,世间遗迹犹龙腾。”《兰亭序》及诸多王羲之真迹散佚后,留下的摹本便更显弥足珍贵。我们今天常见的《兰亭序》,有冯承素本,即神龙本,还有褚遂良本和虞世南本,都属墨迹本。《定武兰亭》属碑刻本,受到了历代书家的高度重视。还有人说,《定武兰亭》是褚遂良的摹本上石,或说是右军的真迹上石,孰是孰非,莫衷一是。
赵孟頫于书法主张学“二王”一路,对右军的《兰亭序》,可以说是终生探求,体会深刻。作为弟子,俞和深受其影响。关于《定武兰亭》,赵曾说:“《兰亭》墨本最多,惟定武刻独全右军笔意。”“独全”,在这里有唯一的意思,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:在所有《兰亭》摹本中,定武本能真正传达右军的笔法,是最好的。老师的态度,学生心领神会,俞和对《定武兰亭》的临习,可以看成是对赵氏书法的深度承袭,也可以看作是接受赵氏学书思想的外在表现。
此卷的款署“至正廿年岁在庚子孟夏十三日桐江紫芝生俞和子中临于黄冈之康园。”元至正廿年,俞和54岁。晚年避兵于湖北黄冈,此卷正书于此。通观此卷,气息淳雅平和,深得赵氏三昧。赵孟頫的《兰亭》临作也有多卷,我们不妨把同是临《定武兰亭》本的师生临作比较一下。赵氏的临本创作于57岁,平和之中有些散淡,笔画的虚实粗细变化很大,有的细如发丝,有的凝练如铁,刚柔相济,显示了高超的控笔能力。字距、行距均整,似乎字字独立,却气息畅达简远,虽是临作,但气息上直接晋韵。相比之下,俞和的临作,在赵氏的意蕴中笔画多了几分刚健,显得骨力劲挺。每一笔的起行收都交代得很清楚,有的横画收笔很重,这是类似唐楷的表现,少了几分魏晋风韵,多了几许装饰的法度。若以《定武兰亭》是欧阳询临本之说,俞和的临作实以骨力胜出。
《定武兰亭》是刻本,一些细小的牵丝映带有失掉的成分。俞和的临作少了柔和,究其原因应是进行了楷化处理。笔与笔之间的牵丝少了,通篇看上去,完全是一通行楷。其结字虽临定武,却更多的是赵氏楷书的结构方式,未脱其师的藩篱。由于单学皆做正局,笔画的曲度也变得平直了。比如,“不”“所”等字的横画,皆起行收动作分明,完全是楷法。折笔也多顿少转,楷化居多。比如,开始的前四行,基本上都是楷书,少有笔画之间的牵带。这些技术上的“改造”可能是俞和的习惯,让临作显得安静整饬,却少了几分晋人的潇洒自如。这点与其师相比,逊色了许多。
由此,我想到当下风行的“二王”之风。在“二王”的学习上,大有神化《集王圣教序》,而轻视《兰亭》的倾向。我们可以看一下赵孟頫《兰亭十三跋》的观点:“右军人品甚高,故书入神品。奴隶小夫,乳臭之子,朝学执笔,暮已自夸其能,薄俗可鄙!可鄙!”他告诫人们,右军的书法高妙,不可能轻易地学到,对一些浅薄之徒作了严厉的批评和鄙视。他还说:“东坡诗云:天下几人学杜甫,谁得其皮与其骨?学《兰亭》者亦然。黄太史亦云:世人但学《兰亭》面,欲换凡骨无金丹。此意非学书者不知也。”这是直接告诉我们,学《兰亭》不易,可能一辈子都学不来,好似学诗学杜甫,仅得皮毛便沾沾自喜,其实根本得不到精髓一样。这些语重心长的话,不是真正的识书者恐怕是难以体会的。赵又说:“昔人得古刻数行,专心而学之,便可名世。况《兰亭》是右军得意书,学之不已,何患不过人耶?”意思是,现在学习书法有古人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,碑帖法书盈室,可是却很难做到专一、学深学透一家。赵氏强调力学右军得意之作《兰亭》,便能过人,恐怕也不是虚言。《兰亭》与《集王圣教序》是学王的必备,一帖一碑,参照学习。学《兰亭》重在笔法气韵,乃至章法布局;学《圣教》则重在结字的丰富上,二者不可偏废,才算正道。赵孟頫学《兰亭》的心得,一定常常会与学生们讲。今天我们欣赏俞和的临作,可以想见其学《兰亭》之法,即秉承了其师的方法。这对当下的《兰亭》学习,一定有借鉴作用。
俞和在临摹赵孟頫所写的《急就章》后题了一首诗:“晴窗展玩开蒙者,书法一一手可扪。和今学之自有元,要与此书继后昆。”一生追慕赵孟頫,想通过学赵而传世,是这首诗中传达出的心声。有人指出:“紫芝所书,深得松雪笔意,而圭角稍露,比之松雪,正如献之之于羲之也。”圭角稍露,是他的不足,可谓一针见血的评价,但拿羲献作比,评价也着实不低。不管怎样说,作为赵孟頫的学生,俞和称得上绝对合格。
俞和《临定武兰亭序卷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