甲骨文从被发现距今仅百余年内,从无人可识只做“龙骨”入药,到现在成为一门显学,并为当今书坛提供了新的书体创作资源,这一系列伟大进步和改变,是几代人“焚膏油以继晷,恒兀兀以穷年”不懈探究的结果。
一、甲骨文书法概述
1899年(清光绪二十五年),善识金石的王懿荣第一个发现、认识、收藏了甲骨文,后其所藏甲骨片由其子转于刘鹗。从1901年到1951年,刘鹗先后收藏大约五千余甲骨片,所著《铁云藏龟》一书,为开创中国的甲骨文学奠定了有力基础。而孙诒让于1904年编著的《契文举例》,则是我国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著。罗振玉与刘鹗为儿女亲家,交情甚好,故而罗是最早见识到刘氏收藏的人物之一。1902年罗振玉在刘鹗家中初识甲骨文拓片,并与1906年开始收藏甲骨文,先后收藏了5461片,编写甲骨文著录六部。罗振玉对甲骨文的考释和他于1908年对甲骨文出土地安阳小屯殷墟的认定,为甲骨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。郭沫若在《殷契粹编》(自序)中曾云:“卜辞契于龟骨,其契之精而字之美,没令吾辈千载后人神往。” 在其概述甲骨文书体特点时又云:“凡此均非精于其技者绝不能为,技欲其精,则练之须熟,今世用笔墨者犹然何况用刀骨耶?……足知现存契文,实一代法书,而书之契文者,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。”
关于甲骨文的演变,王本兴先生认为,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:第一是殷商时期甲骨文契刻阶段;第二是甲骨文出土发掘时期,以罗振玉为代表的甲骨文书法初创阶段;第书法创作更是风格多样三是甲骨文出土百年时期,甲骨文书法的蓬勃发展阶段。当今书坛,更是百家争鸣、百花齐放,人才辈出,。
二、甲骨文原片上的书法风格
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,董作宾先生按照“世系”“称谓”“贞人”“坑位”“方国”“人物”“事类”“文法”“字型”和“书体”等此项标准,将甲骨文字划分出不同的历史时期,并在《甲骨文断代研究例》中,提出“书风五期论”:第一期为盘庚至武丁期,大字朴拙,刚劲峻厉,小字庄严瑰丽,呈雄伟特点。第二期为祖庚、祖甲期,书体工整而有规律,端凝秀雅,有庙堂之气,呈谨饬的特点。第三期为廪辛至康丁期,书风颓靡攲斜,草率讹误,呈颓废之势。第四期武乙、文丁期,卜辞粗犷疏厉,简约多姿,方笔纵逸,呈劲峭特点。第五期为帝乙、帝辛期,书风重现复古,字体严正隽美,大字丰茂雄健,小字秀丽多姿,呈严整之特点。董作宾先生的甲骨文书风分期,为后人特别是当今书坛甲骨文书法创作,提供了风格取向和定位的学术支撑。
三、今人甲骨文书风特点
以我之拙见,当今书坛从事于甲骨文书法的创作在用字上大致分为三类:一类是以纯古文字学为基础,从严肃学术出发,遵循原有字型和线条表现形式,注重用字的准确性而淡化书法技巧的;一类是只注重笔墨技法和视觉效果,不关注甲骨文用字准确性,甚至想当然借字和凭空臆造的;还有一类就是既重视用字准确无误借字有源,也注重其用笔技法纯熟师古、巧妙地与其它书体融会通合的。那么如何用字准确呢?首先是选择好的工具书。甲骨文工具书,是甲骨文学科成果的反应和总结。《甲骨文字集释》(李孝定编著)、《卜辞同簒》(郭沫若编簒)、《甲骨文编》(中国科学院编撰)、《古文字类编》(高明编簒)、《甲骨文合集》(郭沫若主编)、《甲骨文字典》(徐中舒主编)等,皆是学习甲骨文的极佳工具书。第二是临摹。学习甲骨文,应以临习原甲骨文拓片为宜,认真临摹其字形结体,掌握其结字规律。并一定要借助于严肃、权威的学术性古文字字典,对考释出的每一个字的发展演变做一梳理,知其形、明其意,通其造字来由,究其本源。因甲骨文属古文字系列,据专家考证,有的甲骨文是商人先书后刻的,但现在所见甲骨文已皆刻于龟甲兽骨之上,殷人用何毫制笔,如何执笔和书写,已无从考究。临习拓片,宜用劲健峻拔的狼毫或兼毫,不可临写成原大,若非如此则表现不出线形变化。因契刻之变,甲骨文点画大多尖起尖收,线条干净整简,以圆成方。结体疏密有致,章法有纵无行,如众星之罗列河汉。当然契法不等于笔法,启功先生曾云:“透过刀锋看笔锋”,在临习上,当以精临为要。起笔藏锋,行笔中锋,尾处捷迅空收,方折处可两笔承之。依就近原则,甲金属篆,篆书逆势中行。在平时日课线条的训练上,当以习周金文为好,可寻平和整肃一路进行临习。此举既可助识别古篆,又可锤炼线质,看似无用,实则便途。切不可偷懒取巧,盲目照抄当今书法赛展作品集中的作品,不明其理,不究其本,比猫画虎,以讹传讹,到最后,反倒害了自己。
甲骨文 山中月下七言联
回望历史,以罗振玉、董作宾等为代表的大师,潜心研究甲骨文,并小心地将甲骨文用于书法创作之中。其创作理念约是循本守源,寻其刀刻之意。用笔以篆法中行,起收干净,不露痕迹。铁画银钩,结体平和自然,方正有度,疏朗遒劲,静穆清雅,书卷味道醇厚,后书者大多为其道。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,安阳刘顺先生又将甲骨文的用笔技巧和结体重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,使人们对甲骨文书法艺术有了全新的认知和感受,意义非同一般。“刘顺先生的甲骨文书法没有因为他的离去被人们淡忘,相反,他独特的韵味与书风一直笼罩着、影响着广阔的中原大地,甚至在全国的甲骨文书法领域占有一定的地位。大凡见到迟涩拙辣的用笔、婉丽遒畅的线条、情趣别致的字形,人们就会毫不犹豫的对这样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冠以‘刘顺风格’《三十三家甲骨文书法诠释》王本兴著”。 刘顺先生书甲骨文,将笔意和刀意巧妙的结合,转折方劲,用笔爽达。起笔逆入,行笔轻涩重润,收笔干净简洁,点画线条流畅婉通萧散自然。结体空透别雅,自然佳构,飞动烂漫,别具一格。其章法以字赋形,错落有致,左顾右盼,以意贯气,布白欹正相生,准确的把静与动、方与圆、黑与白、润与燥等矛盾对立并统一起来,着眼夺目,细品如醇。
安阳书界,地势之优,文化底蕴深厚,故习甲骨文者甚众,起步大都受到刘顺先生的影响。但写到一定程度后,为避撞车与千人一面,又在原来的用笔和结构的基础上,从金文或其它书体汲取养分,力图寻找自己面目。
甲骨文 乡野牧归
四、笔者甲骨文书风的定位
浙江大学于钟华博士曾说,换个思考方式重新审视甲骨文书法创作,秦人刻石谓之篆体,在清人则谓篆书,其意义何在?因邓石如援隶入篆,从而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。邓石如之伟大则在于化“契”为“书”,从而使之踏上了追寻书法本质之源——真理的通途,如此,毛笔才得以在其间飞舞,书写者人才得以在其间在场、显现,契刻一变而为书写,文人才得以介入,从而打通了书、契。保持甲骨文的原汁原味非常重要,倘能在此基础之上援书入契,不啻为在文人书写甲骨间开一门户,如是,则甲骨文方是“甲骨文书法”。
甲骨文 自撰联
当今书坛甲骨文书法创作,在尊重甲骨文本体的基础上,大胆借鉴其它书体,并已有自己面目,大都以精巧取胜。但个别作者将线形和结构夸张过度,过分强调对比,已经失去甲骨文书法的创作本源和根基,以支离破碎污头垢面等另类的方式,来吸引评委和观众的眼球。笔者在甲骨文书法创作中,努力思考在朴厚拙淳上找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。便试将秦隶的用笔与其古厚宰丰骨匕刻辞相结合融入创作之中。宰丰骨匕刻辞是甲骨文原件中,是为数不多的用双刀手法契刻而成的珍品,该辞淋漓地表现出当时的书写状态,自由天真、丰润活泼,一任自然。中锋藏势,逆起空收,在结体上,以字赋形,任其自然。日课临习,一日临习甲骨文拓片,一日临习秦简等,临甲骨文拓片得其结体风神,临秦简得其沉厚用笔。在创作中,更加观照甲骨文背后的线质表现技巧,墨色行进变化,以及结构中圆转方折的对比关系。当然,线质是最基础最本质的书法元素,如同于钟华博士所言,援书入契。在创作的过程中,线条不能只单纯而重复的表现契刻效果,应以书写的状态来丰富线质的内涵,结体的生动自然,与章法的大朴不雕,才是自己今后追索的方向。
甲骨文 自撰联
迄今为止,甲骨文约有十五万片出土,单字亦有四千多个,但其中已被释定和专家学者所公认的仅有一千六百多个,所以甲骨文书法的创作就受到局限。从近几年的各种赛展中可以看到,有大量甲骨文作品皆取自于罗振玉先生的《集殷墟文字楹帖》、丁辅之的《商卜文字集联》和欧阳可亮的《集契集》等内容。有的作者只为入展获奖,甚至连用笔和结体也取自于此,不动脑子,“临摹”变成自己的作品参加展览。这就要求作者不仅要有过硬的书法技法,还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文学修养,在一千多个甲骨文中,利用自己的智慧对它们进行重新排列组合,撰写出反映时代精神,且有文化内涵的诗词来。
诚然,技法只能是表现线质、结构和章法的一种方式和途径,那么,技法背后的支撑就不仅仅是“手熟”而已,还需做许许多多的功课,这其中综合素养尤为重要。写甲骨文可不仅是照抄前人几幅集联,把入展或获奖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。应沉下心来,好读书,读好书,浸淫经典,从国学典籍、古文字包括书法姊妹艺术门类中汲取养分,提升自我,日积月累,年复一年,技法与心境在此氛围中成熟与丰厚,由技入道,则书法正源之始也。
甲骨文书学会副秘书长 陈则威
陈则威,现为中国书协会员,中华诗词学会会员,中国文字博物馆特聘书法家,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甲骨文书学分会副秘书长,中国文字博物馆书画院副秘书长,河南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,安阳市文联委员,安阳市书协副主席,安阳市青年书协主席。
先后荣获第四届中国书法艺术节“中国书法十杰”、《书法》中国年度风云榜·最值得期待奖、第四届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“书法十佳”等荣誉称号。作品近三十次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中入展或获奖 ,曾应邀赴泰国、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参加文化交流活动,作品被美国、日本等多位国际友人、驻外大使与中国文字博物馆、翰园碑林、郑州美术馆等多家单位收藏,并发表于《书法》《篆刻》《书法报》《书法导报》《青少年书法》《神州诗书画报》等杂志或作专题推介。
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。 联系电话:010-88512503 邮箱:bytsy@qq.com
版权所有:守望汉字联盟 2022-2025 京ICP备20010025号